當前位置:

2018中醫(yī)醫(yī)師中醫(yī)外科考點復習:周圍血管疾病

發(fā)表時間:2018/8/15 16:25:55 來源:互聯(lián)網 點擊關注微信:關注中大網校微信
關注公眾號

2018中醫(yī)醫(yī)師中醫(yī)外科考點復習:周圍血管疾病

股 腫

股腫的含義與特點

股腫的含義

股腫是指血液在深靜脈血管內發(fā)生異常凝固,而引起靜脈阻塞、血液回流障礙的疾病。相當于西醫(yī)的血栓性深靜脈炎。

股腫的發(fā)病特點

肢體腫脹、疼痛、局部皮溫升高和淺靜脈怒張四大癥狀,好發(fā)于下肢髂股靜脈和股腘靜脈,可并發(fā)肺栓塞和肺梗塞而危及生命。

股腫的病因病機

本病的病因主要是因為創(chuàng)傷或產后長期臥床,以致肢體氣血運行不暢,氣滯血瘀,瘀血阻于脈絡,脈絡滯塞不通,營血回流受阻,水津外溢,聚而為濕,而發(fā)本病。

西醫(yī)學認為血流滯緩、靜脈管壁結構改變和血液成分變化是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。而外傷、手術、分娩、腫瘤等可直接誘發(fā)本病。

股腫的診斷

臨床表現

主要表現為肢體水腫、疼痛、淺靜脈曲張三大主證,疾病后期還可伴有小腿色素沉著、皮炎、臁瘡等。由于阻塞的靜脈部位不同,臨床表現不一。

小腿深靜脈血栓形成 肢體疼痛是其最主要的臨床癥狀之一。腫脹較局限,以踝及小腿部為主,行走時加重,休息或平臥后減輕。

髂股靜脈血栓形成 突然性、廣泛性、單側下肢粗腫是本病的臨床特征。一般患肢的周徑可較健側增粗5~8cm。疼痛性質為脹痛,部位可為全下肢,以患肢的髂窩、股三角區(qū)疼痛明顯,甚至可連及同側腰背部或會陰部。疾病初期主要是表淺靜脈的網狀擴張,后期可在患肢側的下腹部、髖部、會陰部都見到曲張的靜脈。

混合性深靜脈血栓形成 是指血栓起源于小腿肌肉內的腓腸靜脈叢,順行性生長、蔓延擴展至整個下肢靜脈主干,或由原發(fā)性髂股靜脈血栓形成逆行擴展到整個下肢靜脈者。臨床上此被稱為混合型。其臨床表現兼具小腿深靜脈和髂股靜脈血栓形成的特點。

深靜脈血栓形成后遺癥 是指深靜脈血栓形成后期,由于血液回流障礙或血栓機化再通后,靜脈瓣膜被破壞,血液倒流,回流不暢,引起的肢體遠端靜脈高壓、瘀血而產生的肢體腫脹、淺靜脈曲張、色素沉著、潰瘍形成等臨床表現。

實驗室及輔助檢查

放射性纖維蛋白原試驗、核素靜脈造影、多普勒血流和體積描記儀檢查,為無創(chuàng)性檢查方法,有助于明確患肢血液回流和供血狀況。靜脈造影能使靜脈直接顯影,可判斷有無血栓及其范圍、形態(tài)及側支循環(huán)狀況,不僅有助于明確診斷,亦有助于直接觀察治療效果。

股腫的辨證論治 2011 2012

辨證論治

內治

濕熱下注證

證候:發(fā)病較急,表現為下肢粗腫,局部發(fā)熱、發(fā)紅,疼痛,活動受限,舌質紅,苔黃膩,脈弦滑。

治法:清熱利濕,活血化瘀。

代表方:四妙勇安湯加味。

血脈瘀阻證

證候:下肢腫脹,皮色紫暗,固定性壓痛,肢體青筋怒張,舌質暗或有瘀斑,苔白,脈弦。

治法:活血化瘀,通絡止痛。

代表方:活血通脈湯加減。

氣虛濕阻證

證候:表現為下肢腫脹日久,朝輕暮重,活動后加重,休息抬高下肢后減輕,皮色略暗,青筋迂曲;倦怠乏力;舌淡邊有齒印,苔薄白,脈沉。

治法:益氣健脾,祛濕通絡。

代表方:參苓白術散加味。

外治

急性期可用芒硝加冰片外敷:方法是芒硝500g、冰片5g共研成粉狀,混合后裝入紗布袋中,敷于患肢小腿肚及小腿內側,待芒硝結塊干結時,重新更換,發(fā)病后連用數日,可減輕患肢疼痛等癥狀。

慢性期可用中藥煎湯趁熱外洗患肢,可選用活血止痛散每日1次,每次30~60分鐘。

其他療法

西醫(yī)治療深靜脈血栓形成主張早期(72小時內)手術取栓和溶栓及抗凝、祛聚、降黏、擴血管等療法。對于發(fā)生了急性肺栓塞和疼痛性股白腫、股青腫應采用中西醫(yī)結合方法積極救治。另外,植入下腔靜脈濾器作為防止發(fā)生肺栓塞也是近年來常用的方法之一。

血栓性淺靜脈炎

血栓性淺靜脈炎的病因病機

病因

本病多由濕熱蘊結,寒濕凝滯,痰濁瘀阻,脾虛失運,外傷血脈等因素致使氣血運行不暢,留滯脈中而發(fā)病。

病機

本病外由濕邪為患,與熱而蘊結,與寒而凝滯,與內濕相合,困脾而生痰,是病之標;經脈受損,氣血不暢,絡道瘀阻,為病之本。

血栓性淺靜脈炎的臨床表現與常見類型

臨床表現

發(fā)病多見筋瘤后期,部位則以四肢多見(尤其多見于下肢),次為胸腹壁等處。

初期(急性期) 在淺層脈絡、(靜脈)徑路上出現條索狀柱,患處疼痛,皮膚發(fā)紅,觸之較硬,捫之發(fā)熱,按壓疼痛明顯,肢體沉重。一般無全身癥狀。

后期(慢性期) 患處遺有一條索狀物,其色黃褐,按之如弓弦,可有按壓疼痛,或結節(jié)破潰形成臁瘡。

常見類型

四肢血栓性淺靜脈炎 臨床為最常見,下肢多于上肢。臨床主要是累及一條淺靜脈,沿著發(fā)病的靜脈出現疼痛、紅腫、灼熱感,??蓲屑敖Y節(jié)或硬索狀物,有明顯壓痛。

胸腹壁淺靜脈炎 多為單側胸腹壁出現一條索狀硬物,長10~20cm,皮膚發(fā)紅、輕度刺痛。肢體活動時,局部可有牽掣痛,用手按壓條索兩端,皮膚上可現一條凹陷的淺溝,炎癥消退后遺留皮膚色素沉著。一般無全身表現。

游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 多發(fā)于四肢,即淺靜脈血栓性炎癥呈游走性發(fā)作,當一處炎性硬結消失后,其他部位的淺靜脈又出現病變,具有游走、間歇、反復發(fā)作的特點。

血栓性淺靜脈炎的辨證論治

內治

濕熱瘀阻證

證候:患肢腫脹、發(fā)熱,皮膚發(fā)紅、脹痛,喜冷惡熱,或有條索狀物;或微惡寒發(fā)熱;苔黃膩或厚膩,脈滑數。

治法:清熱利濕,解毒通絡。

代表方:二妙散合茵陳赤豆湯加減。

血瘀濕阻證

證候:患肢疼痛、腫脹、皮色紅紫,活動后則甚,小腿部擠壓刺痛,或見條索狀物,按之柔韌或似弓弦;舌有瘀點、瘀斑,脈沉細或沉澀。

治法:活血化瘀,行氣散結。

代表方:活血通脈湯加減。

肝郁蘊結證

證候:胸腹壁有條索狀物,固定不移,刺痛,脹痛,或牽掣痛;伴胸悶、噯氣等;舌質淡紅或有瘀點、瘀斑,苔薄,脈弦或弦澀。

治法:疏肝解郁,活血解毒。

代表方:柴胡清肝湯或復元活血湯。

外治

初期 可用消炎軟膏或金黃散軟膏外敷,每日換藥1次。局部紅腫漸消,可選用拔毒膏貼敷。

后期 可用熏洗療法:當歸尾12g、白芷9g、羌活9g、獨活9g、桃仁9g、紅花12g、海桐皮9g、威靈仙12g、生艾葉15 g、生姜60g,水煎后熏洗。有活血通絡,疏風散結之功。

筋 瘤

筋瘤的定義與特點

定義

筋瘤是以筋脈色紫、盤曲突起狀如蚯蚓、形成團塊為主要表現的淺表靜脈病變。相當于西醫(yī)的下肢靜脈曲張。

特點

筋瘤者,堅而色紫,壘壘青筋,盤曲甚者結若蚯蚓。由于長期從事站立負重工作,勞倦傷氣,或多次妊娠等,使筋脈結塊成瘤。

筋瘤的治療方法

辨證論治

內治

勞倦傷氣證

證候:久站久行或勞累時瘤體增大,下墜不適感加重;常伴氣短乏力,脘腹墜脹,腰酸;舌淡,苔薄白,脈細緩無力。

治法:補中益氣,活血舒筋。

代表方:補中益氣湯加減。

寒濕凝筋證

證候:瘤色紫暗,喜暖,下肢輕度腫脹;伴形寒肢冷,口淡不渴,小便清長;舌淡暗,苔白膩,脈弦細。

治法:暖肝散寒,益氣通脈。

代表方:暖肝煎合當歸四逆湯加減。

外傷瘀滯證

證候:青筋盤曲,狀如蚯蚓,表面色青紫,患肢腫脹疼痛;舌有瘀點,脈細澀。

治法:活血化瘀,和營消腫。

代表方:活血散瘀湯加減。

外治 患肢穿醫(yī)用彈力襪或用彈力繃帶包扎,有助于使瘤體縮小或停止發(fā)展。并發(fā)青蛇毒、濕瘡、臁瘡者,參考有關章節(jié)治療。

其他療法

手術療法 凡是診斷明確的筋瘤,無手術禁忌證者,都可手術治療。

硬化劑注射療法 適用于程度較輕的單純性下肢靜脈曲張,亦可作為手術的輔助療法,處理殘留或復發(fā)的曲張靜脈。

臁 瘡

臁瘡的病因病機

本病多由久站或過度負重而致小腿筋脈橫解,青筋顯露,瘀停脈絡,久而化熱,或小腿皮膚破損染毒,濕熱下注而成,瘡口經久不愈。相當于西醫(yī)學的下肢慢性潰瘍。

臁瘡的局部辨證

根據臁瘡的局部特點臨床中將其分為結核性、放射性、瘀滯性等范疇,本病的后期如果經久不愈,則有發(fā)生惡變的可能。

臁瘡的內、外治療原則

內治

濕熱下注證

證候:小腿青筋怒張,局部發(fā)癢,紅腫,疼痛,繼則破潰,滋水淋漓,瘡面腐暗;伴口渴,便秘,小便黃赤;苔黃膩,脈滑數。

治法:清熱利濕:和營解毒。

代表方:二妙丸合五神湯加減。

氣虛血瘀證

證候:病程日久,瘡面蒼白,肉芽色淡,周圍皮色黑暗、板硬;肢體沉重,倦怠乏力;舌淡紫或有瘀斑,苔白,脈細澀無力。

治法:益氣活血,祛瘀生新。

代表方:補陽還五湯合四妙湯加減。

外治

初期 局部紅腫,潰破滲液較多者,宜用洗藥。如馬齒莧60g,黃柏20g,大青葉30g,煎水溫濕敷,日 3~4次。局部紅腫,滲液量少者,宜金黃膏薄敷,日1次。亦可加少量九一丹撒布于瘡面上,再蓋金黃膏。

后期 久不收口,皮膚烏黑,瘡口凹陷,瘡面腐肉不脫,時流污水,用八二丹麻油調后,攤貼瘡面,并用繃帶纏縛,每日換藥。腐肉已脫,露新肉者,用生肌散外蓋生肌玉紅膏。周圍有濕疹者,用青黛散調麻油蓋貼。

脫 疽

脫疽的定義、特點與病因病機

定義

脫疽是指發(fā)于四肢末端,嚴重時趾(指)節(jié)壞疽脫落的周圍血管疾病,又稱脫骨疽。

特點

其臨床特點是好發(fā)于四肢末端,以下肢多見,初起患肢末端發(fā)涼、怕冷,蒼白,麻木,可伴間歇性跛行,繼則疼痛劇烈,日久患趾(指)壞死變黑,甚至趾(指)節(jié)脫落。部分患者起病急驟,進展迅速,預后嚴重,需緊急處理。

病因病機

病因 脾氣不健,腎陽不足,又加外受寒凍,寒濕之邪入侵而發(fā)病。本病的發(fā)生還與長期吸煙、飲食不節(jié)、環(huán)境、遺傳及外傷等因素有關。

病機 脾氣不健,化生不足,氣血虧虛,氣陰兩傷,內不能榮養(yǎng)臟腑,外不能充養(yǎng)四肢。脾腎陽氣不足,不能溫養(yǎng)四肢,復受寒濕之邪,則氣血凝滯,經絡阻塞,不通則痛,四肢氣血不充,失于濡養(yǎng)則皮肉枯槁,壞死脫落。若寒邪久蘊,則郁而化熱,濕熱浸淫,則患趾(指)紅腫潰膿。熱邪傷陰,陰虛火旺,病久可致陰血虧虛,肢節(jié)失養(yǎng),壞疽脫落。本病的發(fā)生以脾腎虧虛為本,寒濕外傷為標,氣血凝滯、經脈阻塞為其主要病機。

脫疽的診斷與鑒別診斷

診斷

臨床表現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多發(fā)于寒冷季節(jié),以20~40歲男性多見;常先一側下肢發(fā)病,繼而累及對側,少數患者可累及上肢;患者多有受冷、潮濕、嗜煙、外傷等病史。本病病程較長,常在寒冷季節(jié)加重,治愈后又可復發(fā)。根據疾病的發(fā)展過程,臨床一般可分為三期。

一期(局部缺血期):患肢末端發(fā)涼,怕冷,麻木,酸痛,間歇性跛行。患肢可出現輕度肌肉萎縮,皮膚干燥,皮溫稍低于健側,皮膚指壓試驗可見充盈緩慢,足背動脈、脛后動脈搏動減弱,部分患者小腿可出現游走性紅硬條索(游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)。

二期(營養(yǎng)障礙期):患肢發(fā)涼,怕冷,麻木,墜脹疼痛,間歇性跛行加重,并出現靜息痛?;贾∪饷黠@萎縮,皮膚干燥,汗毛脫落,趾甲增厚且生長緩慢,皮膚蒼白或潮紅或紫紺,患側足背動脈、脛后動脈搏動消失。

三期(壞死期或壞疽期):壞疽可先為一趾或數趾,逐漸向上發(fā)展,合并感染時,足趾紫紅腫脹、潰爛壞死,呈濕性壞疽,或足趾發(fā)黑,干癟,呈干性壞疽。病程日久,患者可出現疲乏無力、不欲飲食、口干、形體消瘦,甚則壯熱神昏。

根據肢體壞死的范圍,將壞疽分為3級:1級壞疽局限于足趾或手指部位,2級壞疽局限于足跖部位,3級壞疽發(fā)展至足背、足跟、踝關節(jié)及其上方。

輔助檢查 肢體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、血流圖、甲皺微循環(huán)、計算機掃描血管三維成像(CTA)、動脈造影等影像學檢查及血脂、血糖等實驗室檢查,可以明確診斷,并有助于鑒別診斷,了解病情嚴重程度。

鑒別診斷

脫疽相關疾病的臨床鑒別

脈管炎動脈硬化型閉塞癥糖尿病足血栓閉塞癥

發(fā)病年齡40歲以上40歲以上60-40歲

淺靜脈炎無無游走性

高血壓大部分有大部分有極少

冠心病有可有可無無

血脂升高多數升高基本正常

血糖、尿糖正常血糖高、尿糖陽性正常

受累血管大、中動脈大、微血管中、小動脈

雷諾綜合征(肢端動脈痙攣癥) 多見于青年女性;上肢較下肢多見,好發(fā)于雙手;每因寒冷和精神刺激雙手出現發(fā)涼蒼白,繼而紫紺、潮紅,最后恢復正常的三色變化(雷諾現象),患肢動脈搏動正常,一般不出現肢體壞疽。

脫疽的辨證論治

內治

寒濕阻絡證

證候:患趾(指)喜暖怕冷,麻木,酸脹疼痛,多走則疼痛加劇,稍歇痛減,皮膚蒼白,觸之發(fā)涼,跌陽脈搏動減弱;舌淡,苔白膩,脈沉細。

治法:溫陽散寒,活血通絡。

代表方:陽和湯加減。

血脈瘀阻證

證候:患趾(指)酸脹疼痛加重,夜難人寐,步履艱難,患趾(指)皮色暗紅或紫暗,下垂更甚,皮膚發(fā)涼干燥,肌肉萎縮,趺陽脈搏動消失;舌暗紅或有瘀斑,苔薄白,脈弦澀。

治法:活血化瘀,通絡止痛。

代表方:桃紅四物湯加減。

濕熱毒盛證

證候:患肢劇痛,日輕夜重,局部腫脹,皮膚紫暗,浸淫蔓延,潰破腐爛,肉色不鮮;身熱口干,便秘溲赤;舌紅,苔黃膩,脈弦數。

治法:清熱利濕,解毒活血。

代表方:四妙勇安湯加減。

熱毒傷陰證

證候:皮膚干燥,毫毛脫落,趾(指)甲增厚變形,肌肉萎縮,趾(指)呈干性壞疽;口干欲飲,便秘溲赤;舌紅,苔黃,脈弦細數。

治法:清熱解毒,養(yǎng)陰活血。

代表方:顧步湯加減。

氣陰兩虛證

證候:病程日久,壞死組織脫落后瘡面久不愈合,肉芽暗紅或淡而不鮮;倦怠乏力,口渴不欲飲,面色無華,形體消瘦,五心煩熱;舌淡尖紅,少苔,脈細無力。

治法:益氣養(yǎng)陰。

代表方:黃芪鱉甲湯加減。

外治

未潰者 可選用沖和膏、紅靈丹油膏外敷;亦可用當歸15 g,獨活30g,桑枝30g,威靈仙30g,煎水熏洗,每日1次;或用附子、干姜、吳茱萸各等份研末,蜜調,敷于患足涌泉穴,每日換藥1次,如發(fā)生藥疹即停用;或用紅靈酒少許揉擦患肢足背、小腿,每次20分鐘,每日2次。

已潰者 潰瘍面積較小者,可用上述中藥熏洗后,外敷生肌玉紅膏;潰瘍面積較大,壞死組織難以脫落者,可先用冰片鋅氧油(冰片2g,氧化鋅油98g)軟化創(chuàng)面硬結痂皮,按疏松程度,依次清除壞死痂皮,先除軟組織,后除腐骨,徹底的清創(chuàng)術必須待炎癥完全消退后方可施行。

脫疽的其他療法

手術療法

壞死組織清除術(清創(chuàng)術) 待壞死組織與健康組織分界清楚,近端炎癥控制后,可行壞死組織清除術,骨斷面宜略短于軟組織斷面,術后需每日局部換藥治療。

壞死組織切除縫合術 壞死組織與正常組織分界清楚,且近端炎癥控制,血運改善,可取分界近端切口,行趾(指)切除縫合術或半足切除縫合術。

截肢術 當壞死延及足背及踝部,可行小腿截肢術,壞疽發(fā)展至踝以上者,可行膝上截肢術。

植皮術 點狀或郵票狀植皮術適用于創(chuàng)面過大,難以自行愈合,但經治療后血液循環(huán)改善,感染已被控制,肉芽新鮮者。

病因治療

動脈硬化性閉塞癥 可應用降血脂、降血壓藥物。

糖尿病足 積極控制血糖,規(guī)范治療,防治感染,促進肢體血液循環(huán)的恢復。

其他治療

血運重建術 采用動脈切開取栓術、動脈內膜剝脫術、動脈旁路移植術等開放手術或血管成形術(PTA)、血管內支架成形術等血管介入治療恢復肢體的血流,以改善肢體循環(huán),阻止壞疽發(fā)生或降低截肢平面。

干細胞移植術 干細胞具有高度增殖和分化為體內各種細胞的潛能。提取患者自身骨髓或外周血中的干細胞,注射人缺血肢體的肌肉中,對缺血肢體的血管新生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。

編輯推薦:

2018年中醫(yī)醫(yī)師考試最專業(yè)的輔導課程火熱報名中

(責任編輯:gx)

2頁,當前第1頁  第一頁  前一頁  下一頁
最近更新 考試動態(tài) 更多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