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前位置:

2010年傳染病學第四章:傷寒與副傷寒

發(fā)表時間:2010/2/27 10:46:07 來源:互聯網 點擊關注微信:關注中大網校微信
關注公眾號

第三節(jié) 傷寒與副傷寒

一、傷寒
傷寒(typhoid fever)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經消化道傳播的急性傳染病。臨床特征為長程發(fā)熱、全身中毒癥狀、相對緩脈、肝脾腫大、玫瑰疹及白細胞減少等。主要并發(fā)癥為腸出血、腸穿孔。
【病原學】傷寒桿菌屬于沙門氏菌屬中的D族。革蘭氏染色陰性,呈短桿狀,長1~3.5μm,寬0.5~0.8μm.有鞭毛,能活動,不產生芽胞,無莢膜。在普通培養(yǎng)基上能生長,在含有膽汁的培養(yǎng)基中生長較好。
傷寒桿菌的菌體(O)抗原,鞭毛(H)抗原和表面(Vi)抗原在體內均能誘生相應的抗體“O”及“H”抗原性較強常用于血清凝集試驗(肥達反應)以輔助臨床診斷:“Vi”抗原見于新分離的菌株,在體內具有抗吞噬和抗溶菌的作用,故該類菌株可在巨噬細胞內生存,繁殖。但因其抗原性不強,所產生的“Vi”抗體效價低,對本病的診斷作用不大,但90%帶菌者“Vi”抗體陽性,故可用于發(fā)現帶菌者。利用ViⅡ型噬菌體可將傷寒桿菌分為約100個噬菌體型,對追蹤傳染源有幫助。傷寒桿菌在自然界中生活力強,在水中可存活2~3周,在糞便中可維持1~2個月,在牛奶中能生存繁殖;耐低溫,在冰凍環(huán)境中可持續(xù)數月,但對光、熱、干燥及消毒劑的抵抗力較弱。加熱60℃15分鐘或煮沸后立即死亡。消毒飲用水余氯達0.2~0.4mg/L時迅速殺滅。
傷寒桿菌只感染人類,在自然條件下不感染動物。此菌在菌體裂解時釋放強烈的內毒素,對本病的發(fā)生發(fā)展起著較重要的作用。近年來,我國部分省區(qū)出現M1型質粒介導多重耐藥傷寒菌株流行,療效差,并發(fā)癥多,病死率升高,值得重視。
【流行病學】
傷寒遍布于世界各地,以熱帶及亞熱帶地區(qū)為多,在不重視飲食衛(wèi)生的地區(qū)可引起流行。
(一)傳染源為患者及菌者。全病程均有傳染性,以病程第2~4周傳染性最大。少數患者可成為長期或終身帶菌者,是我國近年來傷寒持續(xù)散發(fā)的主要原因。
(二)傳播途徑病菌隨患者或帶菌者的糞便排出,污染水和食物,或經手及蒼蠅、蟑螂等間接污染水和食物而傳播。水源污染是傳播本病的重要途徑,常釀成流行。
(三)人群易感性人對傷寒普遍易感,病后可獲得持久性免疫力,再次患病者極少。
(四)流行特征
季節(jié)性本病終年可見,但以夏秋季最多。
年齡一般以兒童及青壯年居多。
流行形式①散發(fā)性:多由于與輕型病人或慢性帶菌者經常接觸而引起。②流行性:多見于水型或食物型。
【發(fā)病原理與病理變化】
傷寒桿菌隨污染的水或食物進入小腸后,侵入腸粘膜,部分病菌被巨噬細胞吞噬并在其胞漿內繁殖;部分經淋巴管進入回腸集合淋巴結,孤立淋巴濾泡及腸系膜淋巴結中繁殖,然后由胸導管進入血流引起短暫的菌血癥。此階段相當于臨床上的潛伏期。傷寒桿菌隨血流進入肝、脾和其他網狀內皮系統(tǒng)繼續(xù)大量繁殖,再次進入血流,引起第二次嚴重菌血癥,并釋放強烈的內毒素,引起臨床發(fā)病。造成發(fā)熱等癥狀的機理仍不完全清楚,多認為系菌體裂解后的內毒素作用于局部單核—巨噬細胞釋放內致熱原所致。還可能與巨噬細胞產生單核細胞活素,花生四烯酸等物質有關。病程的第1~2周,血培養(yǎng)常為陽性,骨髓屬網狀內皮系統(tǒng),細菌繁殖多,持續(xù)時間長,培養(yǎng)陽性率最高。病程第2~3周,經膽管進入腸道的傷寒桿菌,部分再度侵入腸壁淋巴組織,在原已致敏的腸壁淋巴組織中產生嚴重的炎癥反應,引起腫脹、壞死、潰瘍。若病變波及血管則可引起出血,若潰瘍深達漿膜則致腸穿孔。病程第4~5周,人體免疫力增強,傷寒桿菌從體內逐漸清除,組織修復而痊愈,但約3%可成為慢性帶菌者少數病人由于免疫功能不足等原因引起復發(fā)。
傷寒的主要病理特點是全身網狀內皮系統(tǒng)中大單核細胞(巨噬細胞)的增生性反應,以回腸末端集合淋巴結和孤立淋巴結最為顯著。此病變鏡檢的最顯著特征是以巨噬細胞為主的細胞浸潤,巨噬細胞有強大吞噬能力,可見胞質內含有吞噬的淋巴細胞、紅細胞、傷寒桿菌及壞死組織碎屑,稱為“傷寒細胞”,是本病的特征性病變。若傷寒細胞聚積成團,則稱為“傷寒小結”。除腸道病變外,肝、脾也非常顯著。膽囊呈輕度炎癥病變。少數患者痊愈后傷寒桿菌仍可在膽囊中繼續(xù)繁殖而成為慢性帶菌者。心臟、腎等臟器也有輕重不一的中毒性病變。

 

查看更多輔導資料:點此進入

在線觀看網校中西醫(yī)結合執(zhí)業(yè)中醫(yī)學基礎(一)知識點的詳細講解...

參加中國醫(yī)學考試網中西醫(yī)執(zhí)業(yè)醫(yī)師)助您順利通過考試,點擊了解詳情>>>

(責任編輯:)

2頁,當前第1頁  第一頁  前一頁  下一頁
最近更新 考試動態(tài) 更多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