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五章

大綱要求:掌握止血藥的性能與功效主治、配伍及使用注意;

考試重點:大薊、小薊、地榆、白茅根、白芨、三七、茜草、蒲黃、艾葉的藥性、性能特點、功效、主治病證、用法、使用注意;蒲黃配五靈脂、白芨配烏賊骨、艾葉配阿膠的意義;

熟悉槐花、側(cè)柏葉、苧麻根、仙鶴草、炮姜的藥性、功效、主治病證、用法、使用注意;各章功效相似藥物的藥性、功效及主治病證的異同;了解棕櫚炭、紫珠、藕節(jié)、景天三七、血余炭、雞冠花的藥性、功效、用法、使用注意;三七、蒲黃的主要藥理作用。

知識點一:止血藥概述

【含義】凡以制止機體內(nèi)外出血為主要作用的藥物,稱為止血藥。

【性能功效】本類藥雖性味各異,但均能止血,并分別兼能清熱涼血、化瘀、收澀及散寒溫經(jīng)等。

【適應范圍】本類藥主要適用于咯血、咳血、吐血、衄血、便血、尿血、崩漏、紫癜及創(chuàng)傷出血等。兼治血熱、血瘀、瘡腫及胃寒等證。

【分類】按本類藥的性能寒、溫、斂、散之不同,又可分為四小類。

①涼血止血藥:味或苦或甘而性均寒涼,能清血分之熱而止血,主治血熱妄行之出血證,過量濫用有留瘀之害。

②化瘀止血藥:性味雖各異,但卻均能消散瘀血而止血,主治瘀血內(nèi)阻、血不循經(jīng)之出血證,有止血不留瘀之長,為治出血之佳品。

③收斂止血藥:味多澀,或質(zhì)黏,或為炭類,性多平,或涼而不甚寒,雖善收澀止血,但有留瘀戀邪之弊,主治出血而無瘀滯者,若有瘀血或邪實者慎用。

④溫經(jīng)止血藥:性溫熱,能溫脾陽、固沖脈而統(tǒng)攝血液,功善溫經(jīng)止血,主治脾不統(tǒng)血、沖脈失固之虛寒性出血。

【配伍方法】 血熱妄行者,配清熱涼血藥;

陰虛陽亢者,配滋陰潛陽藥;

瘀血阻滯而出血不止者,配活血行氣藥;

虛寒性出血者,應根據(jù)證情配溫陽、益氣、健脾等藥同用。

【使用注意】出血過多而致氣虛欲脫者,如單用止血藥,則緩不濟急,應急予大補元氣之藥,以益氣固脫。

在使用涼血止血和收斂止血藥時,必須注意有無瘀血,若有瘀血未盡,應酌加活血化瘀藥,不能單純止血,以免留瘀。

1.大薊

【藥用部位】干燥地上部分

【性能特點】本品甘苦性涼,歸肝心經(jīng)。既善清泄血分熱邪而涼血止血,為治血熱妄行之要藥;又能散瘀解毒而消癰腫,為治癰腫瘡毒所常用。

【功效】涼血止血,散瘀消癰。 

【主治病證】

①血熱咯血、衄血、吐血、崩漏及尿血。

②瘡癰腫毒。

【配伍】大薊配小薊:兩藥均性涼,功能涼血止血、散瘀解毒消癰,同用則藥力更強,治血熱出血諸證及熱毒瘡腫。

【用量用法】915g,鮮品可用3060g。外用鮮品適量,搗敷患處。

【使用注意】清泄散瘀,孕婦及無瘀滯者慎服,脾胃虛寒者忌服

2. 小薊

【藥用部位】干燥地上部分

【性能特點】本品功似大薊而力稍弱,亦為治血熱妄行及瘡癰腫毒之要藥,又兼能利尿,尤善治尿血、血淋。(輪換考點)

【功效】涼血止血,散瘀消癰。

【主治病證】

①血熱尿血、咯血、衄血、吐血及崩漏。

②熱毒瘡癰,血淋。

【用量用法】915g,鮮品可用3060g。外用鮮品適量,搗敷患處。

3.地榆

【藥用部位】干燥根
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苦酸,微寒。歸肝胃大腸經(jīng)。

【性能特點】本品苦寒泄降,味酸收斂,作用偏于下焦。既善泄熱涼血、收斂止血,為治血熱出血特別是下焦出血之佳品;又能瀉火解毒、收斂,為治水火燙傷之要藥。 (輪換考點) 

【功效】涼血止血,解毒斂瘡。

【主治病證】

①血熱咯血、衄血、吐血、尿血、便血、痔血、崩漏及月經(jīng)過多。

⑦燙傷,濕疹,皮膚潰爛。

【用量用法】915g。外用適量。

【使用注意】對于大面積燒傷,不宜使用地榆制劑外涂,以防其所含水解型鞣質(zhì)被機體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。

4.白茅根

【藥用部位】干燥根莖
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甘寒,歸肺胃膀胱經(jīng)。

【性能特點】本品甘寒清利。入血分,能涼血止血,治血熱妄行之各種出血證;入氣分,能清肺胃蘊熱而生津止嘔,治熱病煩渴、胃熱嘔噦及肺熱咳嗽等證;入膀胱,能清利濕熱而利尿,治血淋、熱淋、小便不利、水腫及濕熱黃疸等證。雖甘寒而不膩膈傷胃,利尿而不傷津,惟力緩用量宜大。

【功效】涼血止血,清熱生津,利尿通淋。

【主治病證】

①血熱衄血、咯血、咳血、吐血及尿血等證。

②熱病煩渴,胃熱嘔噦,肺熱咳嗽。

③血淋,熱淋,小便不利,水腫,濕熱黃疸。

【用量用法】1530g,鮮品可用3060g。以鮮品為佳。

【藥用部位】干燥根莖
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苦甘澀,寒。歸肺胃肝經(jīng)。

【性能特點】本品甘澀質(zhì)黏,善收斂止血,并兼益肺,雖可治體內(nèi)外諸出血證,但以治肺胃損傷之咯血、吐血最宜。 (??键c)又味苦微寒,入血泄熱,善消腫生肌,治癰疽瘡瘍,初起未成膿服之可消,潰久不斂外用可生肌收口。此外,還治肺癰咳吐膿血、燙傷、皮膚皸裂、肛裂等。

【功效】收斂止血,消腫生肌。

【主治病證】

①咯血,咳血,衄血,吐血,外傷出血。②瘡癰腫毒,燙傷,手足皸裂,肛裂。③肺癰而咳吐腥痰膿血日漸減少者。

【配伍】白及配三七:兩藥相合,寒熱相平,行止并施,止血而不留瘀,可治各種出血,內(nèi)服外用皆宜。

白及配烏賊骨:不但止血力強,且促進潰瘍愈合,治胃出血之吐血、便血效佳。

【用量用法】615g。研末服,每次36g。外用適量。

【使用注意】反烏頭。

三七

【藥用部位】干燥根及根莖
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甘微苦,溫。歸肝胃經(jīng)。

【性能特點】本品味甘微苦性溫,主歸肝經(jīng),兼入肺經(jīng)。既善化瘀而止血,又善活血而止痛,且有止血而不留瘀、化瘀而不傷正之長,誠為治出血、瘀血諸證之良藥。唯血熱及陰虛有火者不宜單用。

【功效】化瘀止血,活血定痛。

【主治病證】

①體內(nèi)外各種出血病證。②跌打損傷,瘀滯腫痛。③胸痹絞痛。

【用量用法】39g。研粉吞服,每次13g。外用適量。

【使用注意】本品性溫,治出血而見陰虛口干者,須配滋陰涼血藥同用。

【藥理】本品有止血、抗血栓、擴張血管、降血壓、抗心肌缺血、抗腦缺血、抗心律失常、抗炎、鎮(zhèn)痛、鎮(zhèn)靜、增強腎上腺皮質(zhì)功能、調(diào)節(jié)糖代謝、保肝、抗衰老、抗輻射、抗菌及抗腫瘤等作用。

茜草        

【藥用部位】干燥根及根莖
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苦寒,歸肝經(jīng)。

【性能特點】本品苦寒泄降,專入肝經(jīng)血分,既善涼血止血,又善活血祛瘀,且炒炭與生用功異。炒炭既善化瘀止血,又兼涼血,治血瘀夾熱諸出血證每投;生用既涼血,又活血通經(jīng),治血瘀有熱之經(jīng)閉、痛經(jīng)及跌打瘀腫多用。

【功效】涼血止血,活血祛瘀。

【主治病證】

①咯血,咳血,衄血,吐血,尿血,便血,崩漏等。
②經(jīng)閉,痛經(jīng),跌打腫痛,痹證關節(jié)痛。

【用量用法】610g。止血宜炒炭用,活血祛瘀則生用。

蒲黃

【藥用部位】干燥花粉
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甘平。歸肝心經(jīng)。

【性能特點】本品甘緩不峻,性平不偏,入肝與心包經(jīng),生用與炒用功別。生用既能止血,又能活血,且利尿。故治出血病證,無論屬寒屬熱或有無瘀血,皆可隨證選用,但最宜治尿血。炒炭收澀止血,略兼化瘀,止血力強,出血無瘀或瘀輕者宜用。

【功效】活血祛瘀,收斂止血,利尿。

【主治病證】

①咯血,衄血,吐血,尿血,便血,崩漏,外傷出血。②血瘀心腹疼痛、痛經(jīng),產(chǎn)后瘀阻。

③血淋澀痛。

【配伍】蒲黃配五靈脂:無論生用炒用均能活血止痛、化瘀止血,善治血瘀胸脅心腹諸痛及血瘀出血。

【用量用法】510g,包煎。外用適量。止血宜炒炭用,活血宜生用。

【使用注意】生蒲黃有收縮子宮作用,故孕婦忌服。

【藥理】本品有促進血凝、止血、抗血小板聚集、擴張血管、降血壓、抗心肌缺血、抗動脈粥樣硬化、改善微循環(huán)、興奮子宮、抗炎及鎮(zhèn)痛等作用。

艾葉

【藥用部位】干燥葉
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苦辛,溫。歸肝脾腎經(jīng)。

【性能特點】本品性溫,味苦辛,主歸肝經(jīng),兼歸脾腎經(jīng)。 

既善溫經(jīng)脈、理氣血而止血,主治虛寒性出血,尤宜婦女崩漏、胎漏;又善散寒濕、暖子宮而止痛,主治經(jīng)寒痛經(jīng)、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、寒濕帶下、宮冷不孕及脘腹冷痛。此外,外用治濕疹瘙癢,可收燥濕止癢之功;并用于溫灸,可收溫經(jīng)止痛之效。 

【功效】溫經(jīng)止血,散寒止痛。 (常考點)

【主治病證】

①虛寒性崩漏下血等。②經(jīng)寒痛經(jīng)、月經(jīng)不調(diào),帶下清稀,宮冷不孕。③脘腹冷痛。

此外,外用治濕疹瘙癢,并用于溫灸。

【配伍】艾葉配阿膠:艾葉性溫,功善散寒暖宮、溫經(jīng)止血,并能調(diào)經(jīng)安胎;阿膠性平,功能養(yǎng)血止血。兩藥相合,既養(yǎng)血止血,又散寒暖宮調(diào)經(jīng),治崩漏經(jīng)多屬血虛有寒之證。

【用量用法】3-9g。外用適量,供溫灸或熏洗用。溫經(jīng)止血宜炒炭用,散寒止痛宜生用。

槐花

【藥用部位】干燥花及花蕾
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苦,微寒。歸肝大腸經(jīng)。

【功效】涼血止血,清肝瀉火。以下消化道出血之痔血、便血為擅長。善清瀉大腸之火而涼血止血。 (輪換考點)

【主治病證】

①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證。

②肝火上炎之頭痛目赤。

【用量用法】69g。止血宜炒炭,瀉火宜生用。

側(cè)柏葉

【藥用部位】干燥枝梢及葉
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苦澀,微寒。歸肺肝大腸經(jīng)。

【功效】涼血止血,祛痰止咳。本品性微寒而苦澀,既能涼血止血,又能收斂止血。用于咳嗽,對肺熱咳嗽有痰者尤宜。

【主治病證】

①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證,外傷出血。

②咳喘痰多。

③外用治燙傷及脫發(fā)。

【用量用法】612g。外用適量。

苧麻根

【藥用部位】干燥根及根莖

【性味歸經(jīng)】甘寒,歸心肝經(jīng)。

【功效】涼血止血,清熱安胎,利尿,解毒。

①血熱咯血 咳血、衄血、吐血、尿血、便血、崩漏、紫癜。

②胎動不安,胎漏下血。

③濕熱淋痛,熱毒瘡腫,蛇蟲咬傷。

【用量用法】1015g。外用適量。

仙鶴草

【藥用部位】干燥地上部分

【性味】苦、澀,平。歸肺肝脾經(jīng)。

【功效】收斂止血,截瘧,止痢,解毒,殺蟲。 (??键c)

【主治病證】

①咯血,咳血,衄血,吐血,尿血,便血,崩漏。

②瘧疾,血痢,癰腫瘡毒。

③滴蟲性陰道炎所致的陰癢帶下。

【用量用法】6 -12g,大劑量可用3060g。外用適量。

炮姜

【藥用部位】干燥根莖的炮制品

【性味】辛,熱。歸脾肝經(jīng)。

【功效】溫經(jīng)止血,溫中止痛。 

【主治病證】

①虛寒性吐血、便血、崩漏等證。對脾陽虛,脾不統(tǒng)血者,此為首選要藥。 (??键c)

②脾胃虛寒腹痛、吐瀉等。

【用量用法】39g。外用適量。

棕櫚碳苦澀性平,入肺、肝與大腸經(jīng),功專收斂止血,治出血無瘀者最佳。尤多用于崩漏。 (輪換考點)

紫珠葉苦涼清瀉,味澀收斂,主入肺、胃經(jīng)。收斂止血,清熱解毒。既能涼血收斂而止血,又清熱解毒而療瘡。治血熱出血,屬肺胃蘊熱者尤佳;治燒傷及瘡瘍,外用內(nèi)服皆善。

藕節(jié):甘澀收斂,收斂止血,有略兼化瘀,藥力和緩,止血而不留瘀,可治各種出血。鮮品平而偏涼,兼熱者宜用;炒炭平而偏溫,無論寒熱皆可。

景天三七:苦甘平,歸肝心經(jīng)?;鲋寡?,寧心安神,解毒。既能化瘀止血,治各種出血及跌打瘀腫;寧心安神,治心悸、失眠及煩躁不安;還解毒,治瘡腫、蜂蝎蟄傷。

血余炭:人發(fā)的碳化物??酀?。歸肝胃膀胱經(jīng)。能止能行,既收斂化瘀而止血,又兼利尿,主治各種出血及血淋。

雞冠花:甘澀涼。歸肝、大腸經(jīng)。收斂止血,涼血,止帶,止痢。既收斂涼血而止血,凡出血皆宜,尤以下焦出血多用;又收澀止瀉止帶,治瀉痢、帶下常有。

收澀白芨仙鶴草,紫珠血余棕櫚藕。

涼血苧麻大小薊,側(cè)柏地槐白茅根。

祛瘀三七茜蒲黃,蒲黃收斂茜草涼,炮姜散寒艾調(diào)經(jīng)。

大薊善治熱出血,散瘀解毒消癰結。

小薊涼血兼消癰,血淋尿血尤多用。

地榆收斂性寒涼,下焦出血及燙傷。

三七化瘀善止血,內(nèi)外出血痛傷跌。

茜草涼血化瘀血,通經(jīng)療傷止出血。

蒲黃化瘀止血好,血淋心腹痛尤妙。

白芨止血靠收斂,咳吐嘔血及皸裂。

炮姜味澀善治中,陽虛出血寒瀉痛。

艾葉溫腎暖胞宮,虛寒崩漏與胎動。

練習題:

一、最佳選擇題

1.蒲黃不具有的藥理作用是

a.止血b.降血壓c.興奮子宮d.抗心律失常e.抗心肌缺血

2.既涼血止血、有清瀉肝火的是

a.槐花b.大薊c.地榆d.白茅根e.側(cè)柏葉

3.胎熱所致的胎漏,胎動不安,首選

a.白茅根b.大薊c.苧麻根d.側(cè)柏葉e.地榆

4.既能收斂止血,又截瘧止痢的是

a.大薊b.紫珠c.槐花d.白芨e.仙鶴草

5.大面積燒傷患者,不宜外用的藥物是

a.蒲黃b.地榆c.槐花d.白芨e.茜草

二、配伍選擇題

[6-8]

a.祛痰止咳b.清肝瀉火c.解毒殺蟲d.活血散瘀e.清熱安胎

6.槐花除涼血止血外,又能

7.側(cè)柏葉除涼血止血外,又能

8.苧麻根除涼血止血外,又能

[9-10]

a.涼血止血,清熱利尿b.涼血止血,活血化瘀c.收斂止血,清熱生津d.化瘀止血,清熱利尿e.收斂止血,祛痰止咳

9.白茅根的功效是

10.苧麻根的功效是

三、多選題

11.能化瘀止血的藥物是

a.蒲黃b.三七c.茜草d.藕節(jié)e.炮姜

12.紫珠的功效是

a.收斂止血b.補陰止血c.化瘀止血d.溫經(jīng)止血e.清熱解毒

13.三七的主要藥理作用是

a.止血、抗血栓、擴張血管b.抗心肌缺血、抗腦缺血c.抗炎、鎮(zhèn)痛、鎮(zhèn)靜d.增強腎上腺功能、調(diào)節(jié)糖代謝e.保肝、抗衰老、抗腫瘤

14.艾葉的功效有

a.溫經(jīng)b.止血c.散寒d.止痛e.養(yǎng)肝血

參考答案

1.d2.a3.c4.e5.b6.b7.a8.e9.a10.a11.abc12.ae13.abcde14.abcd